延吉:“雙擁”之花別樣紅
延吉市作為具有優良擁軍擁政傳統的邊疆民族城市,自1992年首次喜獲“全國雙擁模范城”桂冠以來,始終把雙擁工作作為一項政治任務,深入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軍民一心、攜手并進,連續八次獲得“全國雙擁模范城”榮譽稱號。
放眼如今的延吉大地,“雙擁”花團錦簇,軍政軍民團結的時代凱歌愈發響亮。
領導有力 雙擁工作扎實開展
延吉市委、市政府把雙擁工作作為“一把手”工程,納入黨代會報告和政府工作報告之中、納入各級黨政軍領導的重要議事日程、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和部隊建設的總體規劃、納入部門和單位目標管理責任制、納入各級領導干部工作考核內容。相繼制定出臺了《延吉市雙擁工作發展規劃》《延吉市爭創全國雙擁模范城“九連冠”實施方案》《延吉市雙擁工作常態化實施細則》《延吉市軍人撫恤優待暫行辦法》《延吉市重點優撫對象醫療補助辦法》等一系列文件,為進一步夯實軍政軍民團結提供了有力的政治基礎和政策保障。

社區與駐地部隊聯合開展《唱響和諧新樂章》活動

老媽媽喂兵兒子吃餃子
同時,堅持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同步、擁軍與擁政同步、擁軍與優屬同步,堅持實施常委議軍會議制度、軍政聯席會議制度、重要節假日走訪慰問制度,真正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上下聯動,齊抓共管的雙擁組織網絡,形成全市上下積極參與雙擁共建發展、軍民團結奮進的良好局面。
以人為本 優撫安置見實效
關心軍人、關心軍人家庭就是關心軍隊、關心國防建設。延吉市堅持把優撫安置作為雙擁工作的重要方面突出抓好,不斷創新工作形式,積極落實優撫安置政策,想方設法為優撫對象排憂解難。

延吉市北山街道丹英社區與駐延部隊簽訂共建協議
在市醫院設立“光榮間”和“優撫綠色通道”,率先實現門診、住院醫療補助一站式結算。投入304萬元,將全市重點優撫對象納入基本醫療保險范圍。累計集中組織4期以醫療、保健、休閑、娛樂為主要內容的重點優撫對象短期療養,惠及重點優撫對象80名。積極組織社會各界走訪慰問優撫對象3264人次。
將義務兵家庭優待金提高到每年23948元,居全省前列。加大民政綜合救助力度,將全市111名生活困難退役士兵家庭全部納入低保范圍,為3名住房困難的涉軍人員安排公租房。制定退役士兵“陽光安置”辦法,采取重點安置和自謀職業相結合的方式,對符合政府安排工作條件的25名退役士兵進行安置。

游戲讓軍民親如一家人
通過技能培訓、減免稅費、提供貸款等形式,為軍官家屬自謀職業、自主創業創造條件,兩年來,已幫助13名隨軍家屬上崗,完成3名隨軍家屬機關、企事業單位編制調轉工作,為407名隨軍未就業家屬發放補助金375萬元,全市隨軍家屬安置率達100%。認真落實各項自主擇業軍轉干部保障經費537萬元,為困難企業軍轉干部發放解困金560萬元,兩年共接收1名計劃安置和85名自主擇業軍轉干部,全市軍轉干部滿意率達100%。不斷加大現役軍人子女入學升學優待政策,累計安排235名義務教育學齡段軍人子女就學。這一系列舉措,有效解決了駐延官兵的“后院、后路、后代”問題。
作為革命老區,延吉市形成了以延邊革命烈士陵園為中心,34座零散烈士紀念設施為輻射,覆蓋城鄉的紅色教育基地,并先后投入資金2500余萬元,對其進行了改造修繕。延邊革命烈士陵園充分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職能,每年承辦大型烈士公祭活動,年均接待人數超過10萬人次。此外,積極組織“延邊革命英烈斗爭史”“抗戰勝利70周年圖文展”等大型巡展活動,錄制播出延邊抗戰“老兵訪談錄”,編撰出版中華全民族抗戰將領傳記叢書《延邊抗日英烈》,積極緬懷革命烈士、傳承烈士精神。
軍民共建 同譜融合新篇章
在延吉,人民群眾與部隊官兵一起唱歌跳舞、腌制泡菜、共度佳節的場景十分常見,軍地同力攜手奮進,軍民魚水一家親的深厚情懷早已融入了城市的血脈。

駐延部隊女兵喂北山街道丹英社區的留守兒童吃餃子
為充實官兵在駐地的業余文化生活,延吉市編導雙擁題材文藝作品100余個,利用“快樂延吉大舞臺”等載體累計開展雙擁主題文藝演出100余場,《四季如歌》進軍營累計演出18場。同時,積極開展“軍民共建魚水情美文朗讀會”“書香進軍營”“軍地文體游藝”等文化活動,贈光盤送圖書,提高官兵文化素養、拓寬文化視野、彰顯文化自信。
全市6個街道78個社區均與駐延部隊簽訂《雙擁共建協議》,積極調動轄區居民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擁軍活動,重大節日期間,各社區聯合駐街單位、志愿者走訪慰問駐延部隊、軍烈屬800余次。把國防教育納入全市中小學教學內容,開展教育擁軍活動達220次。河南小學與預備役140團共同籌建的“少年軍校”,被認定為國家級國防教育示范學校和國家級國防教育特色學校。
延吉市各部門發揮自身職能,形成擁軍多元合力。市住建局投入33萬元為65043部隊改造營房地面、門窗,翻建物資儲備庫等;市水利局投入26萬元為93246部隊打深井,解決官兵飲水難問題;市醫院組織醫務人員進軍營開展義診284人次,并贈送各類常用藥品。同時,大力推進“普法宣傳進軍營”活動,開辟軍人軍屬法律援助“綠色通道”;積級探索科技擁軍新方略,通過軍民兩大體系科技資源配置一體化,實現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綜合效益最大化……

駐延某部官兵與駐地群眾一起制作朝鮮族傳統美食
文化擁軍、社區擁軍、教育擁軍、法制擁軍、科技擁軍,“五位一體”的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新模式開創了延吉新時代擁軍強軍的新格局。
在延吉,部隊官兵視駐地為故鄉,視人民為親人,視責任如使命,與延吉人民齊心協力,同進共榮,為地方經濟發展、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保駕護航。
近年來,延吉市洪澇災害頻發,駐延各部隊先后投入2000余人次,奔赴抗洪一線加固堤壩、排除險情、救助被困群眾,保護了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并積極參與災后重建工作。
邊防檢查站實施“外交公務禮遇通道”“經貿投資專用通道”“國際旅游團隊專用通道”“緊急救助綠色通道”等超常規舉措,打造高效、快捷、便民的通關環境,先后為重點出入境旅客提供預檢預錄服務1320余次,開通專用通道931次,協同政府接待公務及商貿團體260余批次,參與政府引資項目25個,間接促成引進外資3.2億元,為地方經濟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65334部隊與延吉市興安小學80名貧困學生結對,并為全校270名學生每人訂做兩套校服,為全校12個班級購買教學電腦。延邊森警支隊為朝陽小學建立了“春苗圖書室”。武警延邊州支隊官兵與社區結對幫扶,當留守兒童的“兵爸爸”“兵媽媽”,當孤寡老人的“兵兒子”“兵女兒”。市人武部協調農業專家,深入開展標兵連帶小康村、民兵連帶示范村等活動。北部戰區空軍與小營鎮五鳳村黨支部結成幫扶對子,成立醫療巡診小組,開展送醫送藥、巡診治病活動,先后為小營鎮五鳳村、三道灣鎮東溝村捐贈了55萬元扶貧資金,助力地方脫貧攻堅決戰決勝。
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在延吉這片軍民魚水情深的熱土上,軍民攜手共同澆灌的雙擁之花將會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光芒,散發出更加迷人的芬芳。
放眼如今的延吉大地,“雙擁”花團錦簇,軍政軍民團結的時代凱歌愈發響亮。
領導有力 雙擁工作扎實開展
延吉市委、市政府把雙擁工作作為“一把手”工程,納入黨代會報告和政府工作報告之中、納入各級黨政軍領導的重要議事日程、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和部隊建設的總體規劃、納入部門和單位目標管理責任制、納入各級領導干部工作考核內容。相繼制定出臺了《延吉市雙擁工作發展規劃》《延吉市爭創全國雙擁模范城“九連冠”實施方案》《延吉市雙擁工作常態化實施細則》《延吉市軍人撫恤優待暫行辦法》《延吉市重點優撫對象醫療補助辦法》等一系列文件,為進一步夯實軍政軍民團結提供了有力的政治基礎和政策保障。

社區與駐地部隊聯合開展《唱響和諧新樂章》活動

老媽媽喂兵兒子吃餃子
以人為本 優撫安置見實效
關心軍人、關心軍人家庭就是關心軍隊、關心國防建設。延吉市堅持把優撫安置作為雙擁工作的重要方面突出抓好,不斷創新工作形式,積極落實優撫安置政策,想方設法為優撫對象排憂解難。

延吉市北山街道丹英社區與駐延部隊簽訂共建協議
將義務兵家庭優待金提高到每年23948元,居全省前列。加大民政綜合救助力度,將全市111名生活困難退役士兵家庭全部納入低保范圍,為3名住房困難的涉軍人員安排公租房。制定退役士兵“陽光安置”辦法,采取重點安置和自謀職業相結合的方式,對符合政府安排工作條件的25名退役士兵進行安置。

游戲讓軍民親如一家人
作為革命老區,延吉市形成了以延邊革命烈士陵園為中心,34座零散烈士紀念設施為輻射,覆蓋城鄉的紅色教育基地,并先后投入資金2500余萬元,對其進行了改造修繕。延邊革命烈士陵園充分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職能,每年承辦大型烈士公祭活動,年均接待人數超過10萬人次。此外,積極組織“延邊革命英烈斗爭史”“抗戰勝利70周年圖文展”等大型巡展活動,錄制播出延邊抗戰“老兵訪談錄”,編撰出版中華全民族抗戰將領傳記叢書《延邊抗日英烈》,積極緬懷革命烈士、傳承烈士精神。
軍民共建 同譜融合新篇章
在延吉,人民群眾與部隊官兵一起唱歌跳舞、腌制泡菜、共度佳節的場景十分常見,軍地同力攜手奮進,軍民魚水一家親的深厚情懷早已融入了城市的血脈。

駐延部隊女兵喂北山街道丹英社區的留守兒童吃餃子
全市6個街道78個社區均與駐延部隊簽訂《雙擁共建協議》,積極調動轄區居民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擁軍活動,重大節日期間,各社區聯合駐街單位、志愿者走訪慰問駐延部隊、軍烈屬800余次。把國防教育納入全市中小學教學內容,開展教育擁軍活動達220次。河南小學與預備役140團共同籌建的“少年軍校”,被認定為國家級國防教育示范學校和國家級國防教育特色學校。
延吉市各部門發揮自身職能,形成擁軍多元合力。市住建局投入33萬元為65043部隊改造營房地面、門窗,翻建物資儲備庫等;市水利局投入26萬元為93246部隊打深井,解決官兵飲水難問題;市醫院組織醫務人員進軍營開展義診284人次,并贈送各類常用藥品。同時,大力推進“普法宣傳進軍營”活動,開辟軍人軍屬法律援助“綠色通道”;積級探索科技擁軍新方略,通過軍民兩大體系科技資源配置一體化,實現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綜合效益最大化……

駐延某部官兵與駐地群眾一起制作朝鮮族傳統美食
在延吉,部隊官兵視駐地為故鄉,視人民為親人,視責任如使命,與延吉人民齊心協力,同進共榮,為地方經濟發展、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保駕護航。
近年來,延吉市洪澇災害頻發,駐延各部隊先后投入2000余人次,奔赴抗洪一線加固堤壩、排除險情、救助被困群眾,保護了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并積極參與災后重建工作。
邊防檢查站實施“外交公務禮遇通道”“經貿投資專用通道”“國際旅游團隊專用通道”“緊急救助綠色通道”等超常規舉措,打造高效、快捷、便民的通關環境,先后為重點出入境旅客提供預檢預錄服務1320余次,開通專用通道931次,協同政府接待公務及商貿團體260余批次,參與政府引資項目25個,間接促成引進外資3.2億元,為地方經濟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65334部隊與延吉市興安小學80名貧困學生結對,并為全校270名學生每人訂做兩套校服,為全校12個班級購買教學電腦。延邊森警支隊為朝陽小學建立了“春苗圖書室”。武警延邊州支隊官兵與社區結對幫扶,當留守兒童的“兵爸爸”“兵媽媽”,當孤寡老人的“兵兒子”“兵女兒”。市人武部協調農業專家,深入開展標兵連帶小康村、民兵連帶示范村等活動。北部戰區空軍與小營鎮五鳳村黨支部結成幫扶對子,成立醫療巡診小組,開展送醫送藥、巡診治病活動,先后為小營鎮五鳳村、三道灣鎮東溝村捐贈了55萬元扶貧資金,助力地方脫貧攻堅決戰決勝。
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在延吉這片軍民魚水情深的熱土上,軍民攜手共同澆灌的雙擁之花將會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光芒,散發出更加迷人的芬芳。
【責編 王春榮】
微信 掃一掃 關注
《延吉新聞網》公眾號

延吉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均屬延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凡本網摘錄或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將注明具體的來源,其目的在于向社會公眾傳遞、共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信息來源,并自行承擔版權等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