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包飯菜闖出大市場
2021-11-18 標簽: 來源:延邊新聞網
孟冬初上,萬物收藏。延吉市依蘭鎮57歲的朝鮮族阿邁姜文順沒有農閑休息,而是奔波于9個溫室大棚之間,悉心照料有機蔬菜生長。這些有機蔬菜將經過采摘、包裝、運輸等一系列程序,隔天被端到長春、上海、無錫等地餐廳的餐桌上,供顧客品嘗。
姜文順一家人曾在韓國打工多年,當時雖然每人每年能有10萬元左右的收入,但背井離鄉,時常感到鄉愁。偶然的機會,姜文順的兒子安文學在韓國餐廳發現許多沒見過的有機包飯菜特別受當地人歡迎。想到國內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們更加注重飲食健康,也有吃菜包肉、菜包飯的喜好,安文學覺得種植有機包飯菜是一個前景不錯的行業。于是,一家人經過商議后,毅然回國創業。
2018年,姜文順一家返鄉創辦了吉林省大山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直接從國外進購有機種子,種植紫生菜、紫白菜、羽衣甘藍、芥末葉等9種不同品類的包飯菜。這些包飯菜與常見的生菜、蘇子葉不同,它們顏色豐富、擺盤精美、營養價值更高,深受烤肉店、包飯家等餐飲企業青睞。
市場前景看好,但有機蔬菜種植并沒有想象中的容易。姜文順說:“剛開始種植時,許多事情都不懂,冬天大棚低于零攝氏度,蔬菜生長受影響,在大棚外部加厚棚膜也沒管用,損失了不少錢。”為找到種植土壤和溫度皆適宜的大棚,姜文順多次在延吉市朝陽川鎮、老頭溝鎮輾轉選擇種植基地,直到去年11月,種植基地終于在依蘭鎮春興村落戶。平時,姜文順與老伴負責種植、采摘,兒子兒媳負責銷售、運營。姜文順說:“冬季這茬蔬菜剛進入采摘期,現在平均每天能采摘75至100公斤,延吉本地餐廳訂購四分之一,剩下的銷往全國各地,能賣到明年2月末。”多年來,大山農業帶動了周邊4個村子發展,為村民與貧困戶提供工作崗位,也為有能力的農戶提供技術支持,讓他們能承包大棚,獨立種植,增加收入。
(延邊日報全媒體記者劉鑫君 文永鑫/文 劉鑫君/圖)

姜文順一家人曾在韓國打工多年,當時雖然每人每年能有10萬元左右的收入,但背井離鄉,時常感到鄉愁。偶然的機會,姜文順的兒子安文學在韓國餐廳發現許多沒見過的有機包飯菜特別受當地人歡迎。想到國內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們更加注重飲食健康,也有吃菜包肉、菜包飯的喜好,安文學覺得種植有機包飯菜是一個前景不錯的行業。于是,一家人經過商議后,毅然回國創業。

2018年,姜文順一家返鄉創辦了吉林省大山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直接從國外進購有機種子,種植紫生菜、紫白菜、羽衣甘藍、芥末葉等9種不同品類的包飯菜。這些包飯菜與常見的生菜、蘇子葉不同,它們顏色豐富、擺盤精美、營養價值更高,深受烤肉店、包飯家等餐飲企業青睞。

市場前景看好,但有機蔬菜種植并沒有想象中的容易。姜文順說:“剛開始種植時,許多事情都不懂,冬天大棚低于零攝氏度,蔬菜生長受影響,在大棚外部加厚棚膜也沒管用,損失了不少錢。”為找到種植土壤和溫度皆適宜的大棚,姜文順多次在延吉市朝陽川鎮、老頭溝鎮輾轉選擇種植基地,直到去年11月,種植基地終于在依蘭鎮春興村落戶。平時,姜文順與老伴負責種植、采摘,兒子兒媳負責銷售、運營。姜文順說:“冬季這茬蔬菜剛進入采摘期,現在平均每天能采摘75至100公斤,延吉本地餐廳訂購四分之一,剩下的銷往全國各地,能賣到明年2月末。”多年來,大山農業帶動了周邊4個村子發展,為村民與貧困戶提供工作崗位,也為有能力的農戶提供技術支持,讓他們能承包大棚,獨立種植,增加收入。
(延邊日報全媒體記者劉鑫君 文永鑫/文 劉鑫君/圖)
微信 掃一掃 關注
《延吉新聞網》公眾號

延吉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均屬延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凡本網摘錄或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將注明具體的來源,其目的在于向社會公眾傳遞、共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信息來源,并自行承擔版權等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