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綻放新光彩
——吉林省2025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場城市活動側記
2025-06-17 標簽: 來源:延吉新聞網
馬頭琴演繹出草原的悠遠與遼闊,“二人轉”唱響地道的吉風吉韻,伽倻琴與古箏交織奏響美妙的民族樂章……6月14日,吉林省2025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場城市活動在延吉市阿里郎廣場舉行,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在此匯集,古老技藝與青春力量碰撞出絢爛的花火,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綻放新光彩。
活動當天,阿里郎廣場上演了一場“處處有非遺,人人享非遺”的文化盛宴。精品非遺項目展演、非遺項目互動體驗、傳統醫藥類非遺項目義診、非遺產品展示展銷、吉林省非遺項目及延邊文物圖片展示等活動同步開展,體驗感和參與感十足,讓人們在潤物無聲中領略中華文明兼容并蓄、生生不息的精神魅力。
文化遺產傳承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讓其可觸摸、可感知和可參與。走進“古藝新傳”非遺項目互動體驗區,從試穿精美的朝鮮族服飾到親自捶打制作年糕,從玩轉趣味投壺、尤茨游戲到學習古法造紙、活字印刷等制作技藝,一系列“看得見、嘗得到、摸得著、帶得走”的開放活動吸引了眾多市民游客駐足體驗。
“將紙張輕輕覆蓋在石刻表面,用拓包蘸勻墨水輕輕敲打按壓紙張,石刻上的文字和圖案就能清晰地印在宣紙上。”延邊博物館將吳大澂書寫的“龍虎石刻”以拓片及印章的形式帶到活動現場,讓文物從“被觀賞”的客體變為“可體驗”的生活樂趣。來自吉林市的游客盛威高興地參與其中,小心翼翼地將印章蓋在自己的集章本上。他告訴記者,這次活動讓他集中觀賞到延邊多姿多彩的歷史文化遺產、體驗了眾多的非遺項目,值得回去之后反復回味。
活動現場,“非遺守護·健康同行”傳統醫藥類非遺項目義診活動同樣人氣火爆。中國朝醫學、滿族艾灸療法、王氏肌骨手法等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提供免費健康診療服務,展現中醫藥“和而不同”的豐富內涵。在延邊朝醫醫院設置的義診區,朝醫黃土灸、朝醫黃土罐、朝醫藥枕等診療用品吸引了不少養生愛好者的關注。“中國朝醫學入選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比較有代表性的技術就是朝醫黃土罐,拔罐的診療效果優于常見的玻璃罐,得到了中國民族醫藥協會的認可”。延邊朝醫醫院朝醫藥研究室主任韓吉淑告訴記者,傳統醫藥類非遺項目正以一種全新的方式“擁抱”百姓的日常生活,讓健康養生變得觸手可及。
豐富多彩的活動不僅吸引了流量,同時也帶來了銷量。朝鮮族傳統米糕制作技藝、朝鮮族民族樂器制作技藝、朝鮮族糯米人制作技藝、滿族剪紙、查干湖魚皮制作技藝等40項國家級、省級、市(州)級非遺項目在活動現場進行了展示展銷,讓市民與游客有機會將非遺產品帶回家。“這個冰鎮的馬格力酒醇香濃郁,還有淡淡的水果香氣。”在朝鮮族馬格力酒釀造技藝展位前,延吉市民徐奕佳告訴記者,她認為如今的非遺產品正在以更深層次的方式融入現代生活,年輕人也愿意為優秀的非遺技藝和非遺好物買單。
安貞今是朝鮮族馬格力酒釀造技藝的第四代傳承人,剛剛被授予第五批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稱號。她創建的“愛玲”品牌取自其曾祖母的名字,釀酒技藝也一直延續古法自然發酵,并在薪火相傳中不斷突破創新。“非遺保護的關鍵是傳承。我有責任和義務將曾祖母的手藝發揚光大。”安貞今告訴記者,如今,“愛玲”品牌旗下的野生藍莓、桑葚等口味的馬格力酒深受年輕人喜愛,未來計劃擴大產能,讓延邊的非遺產品走得更遠。
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延邊的文化遺產正通過見人、見物、見生活的方式煥發新活力、綻放新光彩,涵養出更加深沉的文化自信。
延邊日報全媒體記者 劉鑫君 文/圖
來源:延邊新聞網




豐富多彩的活動不僅吸引了流量,同時也帶來了銷量。朝鮮族傳統米糕制作技藝、朝鮮族民族樂器制作技藝、朝鮮族糯米人制作技藝、滿族剪紙、查干湖魚皮制作技藝等40項國家級、省級、市(州)級非遺項目在活動現場進行了展示展銷,讓市民與游客有機會將非遺產品帶回家。“這個冰鎮的馬格力酒醇香濃郁,還有淡淡的水果香氣。”在朝鮮族馬格力酒釀造技藝展位前,延吉市民徐奕佳告訴記者,她認為如今的非遺產品正在以更深層次的方式融入現代生活,年輕人也愿意為優秀的非遺技藝和非遺好物買單。
安貞今是朝鮮族馬格力酒釀造技藝的第四代傳承人,剛剛被授予第五批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稱號。她創建的“愛玲”品牌取自其曾祖母的名字,釀酒技藝也一直延續古法自然發酵,并在薪火相傳中不斷突破創新。“非遺保護的關鍵是傳承。我有責任和義務將曾祖母的手藝發揚光大。”安貞今告訴記者,如今,“愛玲”品牌旗下的野生藍莓、桑葚等口味的馬格力酒深受年輕人喜愛,未來計劃擴大產能,讓延邊的非遺產品走得更遠。
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延邊的文化遺產正通過見人、見物、見生活的方式煥發新活力、綻放新光彩,涵養出更加深沉的文化自信。
延邊日報全媒體記者 劉鑫君 文/圖
來源:延邊新聞網
微信 掃一掃 關注
《延吉新聞網》公眾號

延吉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均屬延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凡本網摘錄或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將注明具體的來源,其目的在于向社會公眾傳遞、共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信息來源,并自行承擔版權等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