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屆全國文明村鎮風采展播 ——延吉市小營鎮五鳳村
2025-06-13 標簽: 來源:延吉新聞網
吉林省延吉市小營鎮五鳳村位于延吉市西北部,三面環山,背靠五道水庫,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紅色文化資源,是市委、市政府重點打造的“一紅一綠一學”旅游特色村。全村面積3.8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57公頃,共有9個村民小組,總人口302戶827人,朝鮮族人口占83%。主導產業以農業種植水稻、玉米、大豆為主。2024年接待游客2.7萬人次,村集體收入實現 40.85萬元。近年來,五鳳村不斷堅持精神文明建設,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開展文明實踐活動,穩步提升群眾文明素養和社會文明程度。




落實創建主體責任,確保“文明村”有力推進
一是強化組織領導。定期組織召開工作部署會,鎮黨委主要領導到會部署,統一思想意識,下發任務要求,形成了黨政“一把手”親自抓、分管領導直接抓、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局面。
二是落實推進機制。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推動力、組織力、號召力,主動協調幫扶單位的資源及職能優勢,有效解決五鳳村人居環境整治、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困難。分配包保區域和包保戶,每周五定期開展“環境整治日”活動。積極聯系93011空軍部隊與五鳳村結成幫扶對子,累計投入337萬元,用于修建雕塑、新建五鳳村紅色展館等。利用中秋、國慶等節點,開展大型共建活動,演繹軍民深情厚誼。
三是營造濃厚氛圍。充分利用廣播、微信等平臺,廣渠道、多層次、全方位宣傳“全國文明村”創建工作動態,營造創建工作的濃厚氛圍。


加大項目謀劃力度,建立紅綠學產業發展體系
一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先后投入2000余萬元,在村內實施20余個項目,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在村內安裝監控28個,新建廣場舞臺1個,建設鄉村翼站,對養老驛站進行升級改造,定期粉刷農戶大門、種植花草、修剪樹木等。通過推行具有特色的文明村鎮建設,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文化效益相互促進、共同提升,從而推進“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文明五鳳建設。
二是打造“一紅一綠一學”產業發展體系。“一紅”是指深入挖掘五鳳村的紅色資源和歷史文脈,以域內遺留和打造的日軍碉堡、金礦遺址、反日斗爭展、三兄弟巖等紅色景址,全力打造3.8公里長的紅色旅游線路為主要內容的紅色旅游文化產業。“一綠”是指將五鳳村觀光河壩、田園民宿、水稻觀光、養殖垂釣、綠色林農產品等特有的綠色生態經濟產業鏈充分發揮出來,推動綠水青山真正轉化為生態宜居的金山銀山。“一學”是指建設“學習型”鄉村,以體驗種菜園子、插秧、收稻子等農家生活為主題,帶動村民就業增收。通過打造“一紅一綠一學”,利用紅色資源和生態優勢,村集體經濟收入從無到有,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村民精神面貌和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全年接待游客數量達5萬人,五鳳村成為城市居民向往的地方。
三是突出鄉村旅游優勢。近年來,五鳳村因勢利導發展朝鮮族民俗生態旅游度假村引導有條件的農戶開展以“吃農家飯、住農家屋、觀賞草房、看田園景、品民族情”為目的的“農家樂”生態休閑游,通過股份制和聯營的模式,促進經濟發展,增加了旅游收入,同時,打造艾尚小院、香植小居、紅色小院等多家特色民宿,走出了一條以游補農、以游助農、以游促農的良性發展路子。


堅持系統治理模式,培育文明鄉風淳樸民風
一是明確行為規范。通過村民大會討論,支部會議審議等方式,在全體村民的共同參與下,制定簡單易懂、便于操作、有約束力、符合五鳳村實際情況的村規民約20條,于2022年11月被評為全省優秀村規民約。
二是開展評優樹模。積極開展“美麗庭院·干凈人家”“五星示范戶”“紅黑榜”評比等村民喜聞樂見的精神文明活動,以身邊人身邊事教育引導村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涌現出示范戶30戶,先進典型20余名。
三是發揮正向激勵。充分利用“黨愛超市”積分評比制度,鼓勵村民積極參加學習、環境整治等各類活動,對村民的善舉美德、好人好事進行量化積分,激勵村民崇德向善,培育文明鄉風。四是推進陽光治理。發揮黨建標準化在鄉村的引領作用,村黨支部在每月10日開展“陽光議事”,村民到“村民合議點”反映問題,轄區民警、駐村干部等組成的議事小組共同商議、合力解決,做到“小事不出片、大事不出村”。
近年來,五鳳村先后榮獲了全國文明村、國家級農村綜合改革標準化試點(美麗鄉村)、“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全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省級“文明村鎮”“美麗鄉村”“鄉村旅游重點村”等榮譽稱號。如今,“村規民約”的“有形之墻”正在變成村民心中的“無形之綱”“精神的顏值”寫在百姓臉上,五鳳村新時代新農民的新素質正在養成!五鳳村將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穩步提升公共服務水平,深化精神文明建設,建成宜居宜業宜游的和美鄉村!
初審:王冰瑩
復審:李軍廣
終審:王春榮




一是強化組織領導。定期組織召開工作部署會,鎮黨委主要領導到會部署,統一思想意識,下發任務要求,形成了黨政“一把手”親自抓、分管領導直接抓、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局面。
二是落實推進機制。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推動力、組織力、號召力,主動協調幫扶單位的資源及職能優勢,有效解決五鳳村人居環境整治、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困難。分配包保區域和包保戶,每周五定期開展“環境整治日”活動。積極聯系93011空軍部隊與五鳳村結成幫扶對子,累計投入337萬元,用于修建雕塑、新建五鳳村紅色展館等。利用中秋、國慶等節點,開展大型共建活動,演繹軍民深情厚誼。
三是營造濃厚氛圍。充分利用廣播、微信等平臺,廣渠道、多層次、全方位宣傳“全國文明村”創建工作動態,營造創建工作的濃厚氛圍。



加大項目謀劃力度,建立紅綠學產業發展體系
一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先后投入2000余萬元,在村內實施20余個項目,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在村內安裝監控28個,新建廣場舞臺1個,建設鄉村翼站,對養老驛站進行升級改造,定期粉刷農戶大門、種植花草、修剪樹木等。通過推行具有特色的文明村鎮建設,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文化效益相互促進、共同提升,從而推進“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文明五鳳建設。
二是打造“一紅一綠一學”產業發展體系。“一紅”是指深入挖掘五鳳村的紅色資源和歷史文脈,以域內遺留和打造的日軍碉堡、金礦遺址、反日斗爭展、三兄弟巖等紅色景址,全力打造3.8公里長的紅色旅游線路為主要內容的紅色旅游文化產業。“一綠”是指將五鳳村觀光河壩、田園民宿、水稻觀光、養殖垂釣、綠色林農產品等特有的綠色生態經濟產業鏈充分發揮出來,推動綠水青山真正轉化為生態宜居的金山銀山。“一學”是指建設“學習型”鄉村,以體驗種菜園子、插秧、收稻子等農家生活為主題,帶動村民就業增收。通過打造“一紅一綠一學”,利用紅色資源和生態優勢,村集體經濟收入從無到有,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村民精神面貌和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全年接待游客數量達5萬人,五鳳村成為城市居民向往的地方。
三是突出鄉村旅游優勢。近年來,五鳳村因勢利導發展朝鮮族民俗生態旅游度假村引導有條件的農戶開展以“吃農家飯、住農家屋、觀賞草房、看田園景、品民族情”為目的的“農家樂”生態休閑游,通過股份制和聯營的模式,促進經濟發展,增加了旅游收入,同時,打造艾尚小院、香植小居、紅色小院等多家特色民宿,走出了一條以游補農、以游助農、以游促農的良性發展路子。



堅持系統治理模式,培育文明鄉風淳樸民風
一是明確行為規范。通過村民大會討論,支部會議審議等方式,在全體村民的共同參與下,制定簡單易懂、便于操作、有約束力、符合五鳳村實際情況的村規民約20條,于2022年11月被評為全省優秀村規民約。
二是開展評優樹模。積極開展“美麗庭院·干凈人家”“五星示范戶”“紅黑榜”評比等村民喜聞樂見的精神文明活動,以身邊人身邊事教育引導村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涌現出示范戶30戶,先進典型20余名。
三是發揮正向激勵。充分利用“黨愛超市”積分評比制度,鼓勵村民積極參加學習、環境整治等各類活動,對村民的善舉美德、好人好事進行量化積分,激勵村民崇德向善,培育文明鄉風。四是推進陽光治理。發揮黨建標準化在鄉村的引領作用,村黨支部在每月10日開展“陽光議事”,村民到“村民合議點”反映問題,轄區民警、駐村干部等組成的議事小組共同商議、合力解決,做到“小事不出片、大事不出村”。
近年來,五鳳村先后榮獲了全國文明村、國家級農村綜合改革標準化試點(美麗鄉村)、“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全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省級“文明村鎮”“美麗鄉村”“鄉村旅游重點村”等榮譽稱號。如今,“村規民約”的“有形之墻”正在變成村民心中的“無形之綱”“精神的顏值”寫在百姓臉上,五鳳村新時代新農民的新素質正在養成!五鳳村將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穩步提升公共服務水平,深化精神文明建設,建成宜居宜業宜游的和美鄉村!
初審:王冰瑩
復審:李軍廣
終審:王春榮
微信 掃一掃 關注
《延吉新聞網》公眾號

延吉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均屬延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凡本網摘錄或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將注明具體的來源,其目的在于向社會公眾傳遞、共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信息來源,并自行承擔版權等法律責任。